《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报道我校曲雅微老师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2日 08:26 浏览量:

      我校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曲雅微老师在环境科学领域SCI一区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3, Volume 873, pp 162434)发表题为《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PM2.5 and O3 synergistic pollution in East China: photochemical and heterogeneous interactions》(DOI: 10.1016/j.scitotenv.2023.162434)的学术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曲雅微老师,金陵科技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合作单位包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台、湖北大学等。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PM2.5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然而臭氧污染却逐渐加重。开展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认识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开展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科学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曲雅微团队提出了颗粒物和臭氧化学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图2),基于WRF-Chem模式开展数值模拟实验,对长三角地区颗粒物和臭氧的化学相互作用进行模拟。该研究探究了颗粒物的消光作用对光解率、臭氧浓度、PM2.5浓度产生的影响,以及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之间发生的非均相化学反应对NOx、HxOy、臭氧、PM2.5浓度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上述两种化学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溶胶-光解反馈过程中,细颗粒物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消光,使得近地面光解率JNO2和JO1D降低,导致臭氧浓度在VOC控制区降低、在NOx控制区微弱增加。同时,颗粒物的散射作用使边界层上方光解率增加,臭氧浓度增加。在非均相化学反应过程中,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可以直接消耗臭氧、HxOy和前体物NOx,从而影响臭氧的相关反应及浓度。

该研究对充分认识我国城市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的相互作用机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制定合理的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控制方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该研究工作得到了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22KJB170012)、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ME2021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7192, 42005085)、金陵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JIT-B-202108)、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业务费(2022Y023)的资助。

原文发表网址: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2434

How to cite. QU Y, WANG T, YUAN C, et al.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PM2.5 and O3 synergistic pollution in East China: Photochemical and heterogeneous interaction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73: 162434. DOI:10.1016/j.scitotenv.2023.162434.